这位史迪威太太,见到罗军在码头运送的货物后,终于决定与罗军合作了
因为罗军不仅展现了他的实力,也相当于把一个把柄,递给了她
一旦罗军骗了她的钱,她完全可以用史迪威家族的影响力,把罗军从码头这走私文物的这条线,告知香江井方.
而她相信,罗军肯定不会为了骗她的这点钱,而损失如此暴利的生意
而这位史迪威太太想通了这些以后,之后的合作,也就变得容易多了.
甚至在罗军带他看过这处偷运的码头后,她就直接把手上的几件珍贵藏品交给了罗军,协议也只是进行了草签
之所以史迪威太太敢如此做,也是因为她的身份.
只要她认定,罗军有更大的灰色生意怕被揭开盖子,她就能吃定罗军,当然若是没有史迪威家族的这层身份,她也是不敢的
而罗军当然不会告诉她,她见到的这些文物,都是高精尖的仿制品.
这走私的运输线也压根就不是他的,就算有一天真的这条线被抄了,他也最多损失一批仿制品罢了
转天,罗军就带着人,去接收了史迪威太太的藏品
虽然罗军来的时候,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,可真当他见到史迪威太太带来的藏品之时,还是惊讶的有些说不出话来.
那十卷磁青纸本的明宣德御制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自不必说,罗军来的时候就是冲着这十卷御制经书来的.
而除了这十卷经书以外,其他藏品诸如龚自珍的书札、赵之谦的手稿、祝允明的楷书等不一而足
这些藏品,在后世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,哪件不得三五百万.
即便放到这个时代,单拿拎出来一件,遇到懂行的收藏家,换一辆小曰本的公爵王,也是不成问题.
而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罗军没想到的东西,比如一些民国时期,包括常凯申在内的一些谠内大佬的书信公文
可以看出,在这位史迪威太太看来,这些资料,并没有被她当回事.
只是把它们当做普通信件,或许只是因为这些信件,一直就和那些古籍存放在一起,她也就没有去管.
但罗军却是知道,这些信件可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
而且它们的价值,还不单单只是文献资料那么简单,若是里面有一些特殊的资料,比如常凯申以前的密令手谕之类的,可能价值还要超过那几本古籍
因为罗军还记得,他前世参加一场燕京保利的拍卖会,就亲眼目睹了两册共140页的常凯申密令手谕,拍卖到了1800万.
而这两册密令手谕的上一任主人,则是之前在常凯申手底下做过军统局长、中海市长,以及淞沪警备司令的钱大钧。
当然不可能是钱大钧自己拿出来卖的,是钱大钧的家里人拿去拍卖的
说起来现在罗军算算日子,在罗军现在的这个时间点,钱大钧也就刚死没两年,搞不好罗军还真有机会,把那两册常凯申的密令手谕买过来.
而现在罗军看到的这些信件,显然不如那两册钱大钧收藏的密令手谕保密级别高,自然也不如那两册来的珍贵
但毕竟是白搭的,不要白不要,罗军可不会再把这些信件白白还给对方.
可以说这次罗军的收获颇丰,而且还都是纸质收藏品,方便他带回国内
他初步统计了一下,这些收藏品在现在的价值,应该是不足1000万,差不多价值七八百万港币的样子
这也就难怪,对方会如此干脆的同意罗军的方案.
而在新成立的基金会选名字的时候,罗军却与史迪威太太产生了一些分歧,罗军想的比较美,想直接就起名叫做史迪威基金会
可却被这位史迪威太太干脆的拒绝了,最后取的名字,叫做卡罗尔基金会
没错,卡罗尔正是这位史迪威太太的名字,她的全名应该叫做卡罗尔·史迪威.
史迪威,是她嫁人后跟着丈夫的姓。
为此,罗军虽然有点可惜,但也没多说什么,虽然卡罗尔这个名字,在影响力上,肯定不如史迪威来的大
可他也能想到,如果真起名叫做史迪威的话,也会把史迪威家族的人招来,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.
而罗军之所以最终选择成立基金会,而非信托,也是为了减少麻烦和避税
一来是现在香江对于信托的管理,还是比较严格的。
因为在香江,信托这个玩意一度被各种金融骗子给玩烂了
以至于香江政府一度取缔过,哪怕后来很快又恢复了,但监管力度和社会信任度也都不高.
反观慈善基金会则不然
现在的香江基金会管理,还是比较粗放的,只要每年从基金会里拿出一点钱,交给特定的捐助对象,就几乎不用交税
而那个捐助对象,也可以由基金会自己指定.
这里面的可操作空间,相当大.
而罗军也正是看好此点,想利用现在香江基金会的这个漏洞
干脆把每年拿出捐助的那些钱,就当做收益,直接给像史迪威太太这样的投资者.
这样既能把对方前期投资,直接当做捐赠,把对方的钱牢牢锁在基金会里
哪怕对方见到基金会赚的再多,对方也只能拿走,基金会“捐赠”给她的很小一部分
而且什么时候“捐赠”,也完全由罗军这个基金会的实际管理者说的算。
如果罗军想吸收更多的投资者(捐款者)加入,他就可以连续多次大笔的捐助,一旦基金会不缺钱,他就可以只按照最低的标准“捐赠”。
而且罗军还知道,香江对于基金会的管理,不可能永远这么粗放
其实现在的岗鹰政府也不是对谁都这么粗放的,对他们的米国爸爸,他自然是粗放的,可若是换做华人,则又会严格很多.
没错,双标是搅屎棍帝国的传统异能了.
这也是罗军,想用对方身份的原因之一